Friday, 19 October 2012

道德怪談

Published in CUP Magazine, vol 130, Nov 12


相對心理


數年前美國一個實驗,在某大學一些公共雪櫃放了六罐汽水,另一些雪櫃放了六張1元美鈔,汽水在七十二小時之內全部消失,美鈔原封不動,你說奇怪不奇怪?這裏隱藏一個有趣的心理現象。

你認為特區政府高官僭建和騙取租屋津貼很可惡嗎?那麼,若然他們在店舖盜竊,或於旅遊區當扒手,相比之下,僭建和騙租屋津貼會否變得較為容易接受?僭建是在政府不知情下擴大家居面積,交少了差餉,可視為逃稅,從庫房「偷」走了一些稅款;騙租屋津貼令政府多了開支,也可視為「偷」了一些公帑;但店舖盜竊可能只是偷一支十幾元的原子筆,扒手的得益亦有數得計。橫看豎看,店舖盜竊或當扒手造成的金錢傷害,遠不及僭建和騙津貼對庫房的金錢傷害,前者傷害私人荷包,後者傷害公共荷包,為什麼前者嚴重,後者沒那麼嚴重?

也許偷錢方法愈間接,狡辯空間就愈大,不單對別人狡辯,還是對自己狡辯。當然,四項罪行一樣嚴重,一樣罪無可恕,一樣是缺乏誠信的鐵證,但平心而論,你寧願自己的兒子僭建、騙租屋津貼,還是店舖盜竊、當扒手?

再說 政府工福利優厚,騙取福利在操作上及心理上都容易過偷錢。俗語雲「多隻香爐多隻鬼」,多一樣福利便多一條法律罅,多一方呎地方便多一方呎潛在僭建空間。政府接二連三的道德醜聞,難道算是活該?

雙重標準

法國作家巴爾紮克有句名言:每一筆財富背後,都隱藏著一樁罪行。 (Behind every fortune, there lies a crime.)但就算此話當真那又怎樣?

許多在資本市場出沒的人士,一方面拒絕關心自己經商投資活動的道德正當性,另一方面,又極力抱怨商場與資本市場不講道德。商人只是追求利潤,而投資者是在追逐別人的利潤。資者所賺到的難道不是別人虧的錢嗎?買賣股票的人沒有介入生產,沒有創造價值,卻獲利豐厚,這樣的投資在道德上正當嗎?難道投資,在道德上是不正當的事業?

其實營商為求利潤不擇手段,也可看成最正當的東西。因為如果沒有利潤,不給勞動者支付工資,就不會有勞工;不給銀行支付利息,就​​不會有銀行;如果沒有利潤支付給投資者,現在又怎會有個資產泡沫,為大家帶來虛假繁榮,令財富水漲船高,失業率低企,個個紙上富貴?
價值投資者利用別人的錯誤來賺錢也是非常正當的。難道在網球比賽中,費德拿從對手的非受迫性失誤中得分是不道德的吧?其次,投資者利用對手的錯誤,可以防止錯誤的蔓延,從而對市場起到一定的校正作用。這樣的行為,是十分道德的,應該受到鼓勵的。由此路進,損人利己而得來的財富都變得有道德。

投資者一方面要求政府打壓商銀霸權的活動,另一方面又想商銀業務(繼而投資市場)興旺;從商的一方面是對經商成就的負罪感,一方面又刻意炫耀自己的財富;平民一方面認為無商不姦,排富仇富,另一方面又對財富極端嚮往。這就是香港一成不變的奇怪局面。

Monday, 8 October 2012

霸权艺术

Published in ECONOMY SHANGHAI HONGKONG, issue no.11 of 2012




最近於香港铜锣湾大坑新村街,一幢过半单位已被收购的唐楼外墙,突然出现了一幅来历不明的黑白巨型头像恐怖「鬼画」。缺德地产商这类低成本的扰民贱招意图赶走住客,大家已经司空见惯。最吊诡的,是有些人竟然认为那是鬼节期间的街头艺术创作。我心一寒,港人竟把收楼怪招戏谑为恶搞艺术,难道这就是香港模式的所谓「创意」?连逼迁也改用「艺术」的方法进行,莫非跟阿婆打心理战,就是今时今日社会标榜的「文明」?

文明地快乐抗争

楼价与市民负担能力脱鈎这社会现象,已变成香​​港流行文化的重要元素。以黑色幽默掩饰怨怒,把焦虑转化为通俗文化,是港人擅长的发洩模式。改装工厦变住宅、买天价公屋、蜗居劏房,甚至变身水上人住遊艇,都是外国人觉得不可思议的社会面貌。唐楼业主被逼迁的怪招更是层出不穷,截水截电、派黑社会人物登门、香口胶塞匙孔,甚至招聘社工帮你洗脑等故事,亦只会在香港这类畸形社会上演。

记得电影《富贵黄金屋》中高志森客串淋火水收债和赶走旧楼租客的流氓时,肥姐和骠叔问他欠钱的明明是隔篱屋,何故放火烧他们?他答:「烧死债仔,谁来还钱?最好把事件搞大,令住客通通搬走,收楼便好办。」这些经典对白,二十年依旧铿锵。 「港人港地」尚未出台,已率先有这种写实的「港人港戏」。

逼出来的艺术感

有国际性调查全球主要城市的置业的负担比率,在归类为「极难负担」的城市当中,本港住宅楼价中位数相当於家庭每年收入中位数(24.9万元)12.6倍荣登榜首。看来无壳蜗牛一族只好被逼继续「造空」楼市,而且还要每两叁个月就担心业主卖楼逼迁,一两年又要有心理準备被逼接受无理加租。若你认为这已经超越常理你就错了。刚以天价成交的豪宅OPUS,光是看,也须有50亿的身家。因此,现在已不再是付不付得起的问题,而是连看的资格也没有。如此下去,怎不令这班準楼奴变成沮丧的行为艺术家? 反正iPhone 5 最平都卖5,588元4吋,香港楼价哪算贵?

近年无线电视製作的电视剧《缺宅男女》,彭浩翔的话题电影《维多利亚壹号》,及独立导演低成本製作《不设房》(Roomless)等,都是以港人置业安居为题材,描写港人历经的种种波折,及对高房价的控诉,故事中人更因而变得疯狂以至万劫不复。楼价已经成为社会的忌讳和全民之痛,才令不少导演拍出回忆历史和重拾核心价值的电影。且看这些「虚构」情节,可会於数年後变成应验的预言。

价值投资的道德

法国作家巴尔紮克有句名言:每一笔财富背後,都隐藏著一桩罪行。(Behind every fortune, there lies a crime.)但就算无良地产商的财富後面真有罪行,那又怎麽样?香港虽有乐施会、良心消费联盟、非政府组织及环保人士,但反地产霸权的行动至今依然雷声大雨点小。作为「弱势社群」的消费者,最多只能象徵式多点光顾家居附近的民营士多,不光顾大型超市示威。身为投资者,极其量就是不买无良集团的股票。但其实大家很明白,「良心消费」既不能制裁大财团「唯利是图」的经营方式,更不能移风易俗,改变一般香港消费者只求物有所值,方便省时,不顾道德原则的消费方式。相反,良心消费往往成为收入较高的消费者及环保人士「自我感觉良好」的工具。他们「良心消费」了,便觉得对社会有所贡献。

再说,商人只是追求利润,而投资者是在追逐别人的利润。投资者所赚到的难道不是别人亏的钱吗?买卖股票的人没有介入生产,没有创造价值,却获利丰厚,难道道德上这算是不正当的事业?

而地产霸权为求利润不择手段,也可看成最正当的东西。因为如果没有利润,不给劳动者支付工资,就不会有劳工;不给银行支付利息,就不会有银行;如果有利润不支付给投资者,就没有人来投资。 由此路进,损人利己而得来的财富都变得有道德,甚至应受鼓励。这就是香港现在的局面。